i Am

我的相片
在天堂和世界之間; 在真實和假象之間;在一切的選擇和結果之間, 是我.

2011年2月15日

什麼永遠在我身邊?



你不可以看這本書,如果你正青春艷盛。
你不可以看這本書,如果你的人生正確而透明。
你不會懂得,花還沒有開到極致卻即將凋萎的無助和蒼涼。
你不會懂得好死真的不同於賴活。你不會懂得只要根依然吃土,就有存在的價值。
我這麼想。

故事中的日本,在經歷泡沫經濟後社會價值巨變,社會新血快速更替。阿精因憂鬱症不得不辭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,用盡所有積蓄離婚,換取後半生的自由。他回到故鄉博多,與年少時的好友阿敦重逢。阿敦在九年前因肺癌復發回到這裡,第三段婚姻發生危機的同時,癌症再度復發。這兩個快老去的男人,交互的老死與存在的心事,就是白石一文當時自我的反芻吧?

最後流落到精神科病房時,我深切地的感受到人生是多麼無聊且無趣。 同時,也發現了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的一件令人意外的真相。 原來,我討厭我自己。 當我發現這一點的瞬間,頓時對一切了然於心。 和一個討厭的人共同生活了四十七年,任誰都會心生抑鬱吧。」

這樣的自白,怎會來自人物的塑造? 我不禁想起某人曾經告訴我,作家沒有隱瞞的能力,他們總是不小心在作品中透露了自己。這本書或許平鋪直敘, 但是,在我讀來卻格外覺得與白石一文特別親近。

你不可以看這本書, 如果你對中年男子沒有興趣。

我自己,在第九章中,反覆爬行。

那也是我不遠不近的記憶:

罹患憂鬱症時,我無法不思考為何會得這種病。醫生的話很淺顯易懂。對任何事都太認真,責任感及自尊心太強,會為芝麻小事受傷, 太在意瑣碎小事,沒有興趣和嗜好,不知道如何紓解壓力。這些容易得到憂鬱症的個性再加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極大壓力,很自然地導致發病。( p.117)

人生就像在爬階梯或梯子,每個人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。每爬一格,就要用力踏穩,把所有體重都壓在上面,但問題在於踏階梯的方式,自我厭惡強烈的人每踏一步,就會把階梯踩爛。

的確,我永遠都在逃避自我。
我始終相信,生存、前進就是捨棄以往的自己,隨時改變成新的自己。
這種想法看似積極,但其實完全相反,
改變自己是全盤否定以前的自己…… ( P119 )

當我摔下去時,沒有任何能讓我抓住的過去。

我太輕視自己的過去了。我整天對現狀不滿、發牢騷,總是性急地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正因為如此,始終被我厭惡的那「以前的自己」對我展開了強烈的報復。

之後,我努力嘗試接受現在的自己,也努力從肯定的角度回憶過去的自己,
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自我厭惡。
一旦察覺要陷入這種情緒,便立刻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。

無論在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,我都不斷告訴自己,
我要從根本熱愛、認同、原諒現在的自己。
因為我覺得,這種像小孩子般幼稚的自覺正慢慢地治療我的疾病( p.120)

不遠的困頓,再回想如在夢中。

我還記得,那種在黑裡重覆翻撲卻到不了浪頭的淹沒。
你不可以看這本書,如果你也不想懂

白石先生, 到頭來,到底是什麼永遠在你我身邊呢?
你的結局,讓我存疑